霄裡在地故事─訪問雲南英雄
n 時間:2009年7月28日
n 地點:金城街
n 訪談對象:小童、黑貓姊(對方不願透漏姓名)
n 訪談人員:李政憲、溫英峰
n 目的:透過調查訪問接觸在地居民,以更加認識這個社區的特色,擁有許多不同族群的竹霄,形成了在地多元的文化色彩,在本次的訪談中,駐地人員得以與客家主要族群外的雲南居民們,蒐集關於他們與竹霄在地的生活故事!
n 主題:
1.宣傳課程活動說明並調查雲南居民活動參與的意願?
2.口頭採訪紀錄雲南居民們的故事及生活背景?
3.了解異鄉的米食文化:雲南米干的製作?
n 訪談內容:
又再次回到金城街拜訪雲南來的朋友,聊聊他們的近況,談到休閒生活及居住環境,雲南朋友一直分享進入山區露營、抓魚、捕捉的各種經驗,使兩位訪談人員聽得開心不已,並且請求他們能夠教導一些農村適用的技能:設陷阱抓麻雀、手電筒補蟬、野炊、彈弓製作、遭遇蛇類的緊急應變能力,拉近他們與竹霄農村的距離,使他們在竹霄社區扮演獨特的角色。
|
|
受訪對象及訪談人員合照 (左為訪談人員與黑貓姊,右圖依序左至右為黑貓姊、小童、訪談人員) |
|
|
小童大方地秀出溪中捕捉到的鱉及國字魚 |
身為社會公民的我們,雖然有把居民的話聽進去,有把他們的訴求記錄起來,
但是我們該能爲他們做些什麼?爭取什麼?發現這環境問題已不是單方面的雲南族群,而是放大到整個竹霄社區的居民,想到我們只負責農村文化、觀光推廣、志工培訓等任務,若是再接下每個居民的心聲,我們豈不是富有極為重要的使命?!
─正所謂「給他們魚吃,不如教導他們如何釣魚」,我們能做的就是發現、收集問題後,教導他們如何去解決、去執行、去發聲,環境問題並不是短期內能解決,但有了爲社區奉獻的精神,如此一代一代地傳下去,一定能漸進式地解決。
訪談人員得到極重要的資訊,有助於進ㄧ步了解雲南朋友的背景及後續發展,那個關鍵人物就是「老三」,訪談人員於第一次與他們訪談的過程中,覺得「老三」是他們的核心人物,而且說話內容及水準有不同的層級,因為他來到台灣有向政府接了專案,專門在爲雲南族群發聲及發展追尋,而且擁有這些珍貴的資料,訪談人員決定下一次去拜訪他。
還有一位受訪女性「黑貓姊」,對於雲南朋友們也是重要的人物,職業為工人的雲南朋友,因工早出晚歸,飲食的規律不確定,所以都會到黑貓姊那邊用餐,而且還誇讚她的油飯最美味,訪談人員當然抓住這機會,請她來爲竹霄社區的「水水霄裡夏令營」準備中餐或者是開班教導當地婦女,所以在下次訪談時決定。
在金城社區,大家習慣串門子,誰家煮飯就去誰家吃。看見誰捕捉到新獵物,就齊聲鼓譟,小童笑著說:我要是做生意一小時內就會被吃光光了。在這小區域裡來自外省、客家、閩南、甚至是泰國的朋友等齊聚一堂,自成一格。在當時這些房子是建給退伍軍人居住的,售價很便宜,所以它並不像眷村有強烈的地緣關係,之後那些軍人又轉賣出去讓此地人口組成變的更多元,小童他本身不是雲南人,他祖籍是江西,但大部分共同的背景都是軍人後代。而黑貓姊則屬於較後期進來的居民─來自苗栗大湖
訪談人員也邀請雲南朋友幫忙負責夏令營的米干中餐,但事情並不是想像中的簡單,雲南朋友說明了整個米干的製作方式,步驟繁瑣(詳見問題回報),覺得我們有這熱忱但沒那個器具及時間,實在不可行。但我們還是很感謝他的分析,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中餐。
訪談到了尾聲,雲南朋友指出門口的大片牆面,大方地說可以請小朋友來此彩繪,替這社區增加色彩,訪談人員更是提議在小朋友畫不到的上半部,請雲南朋友繪上八德霄裡的遊覽地圖,一定更顯得有意義。
|
|
雲南居民介紹可提供彩繪的牆面 |
問題回報:
Q:雲南人活動參與的意願?
A:雲南朋友雖然婉拒了邀請,但他們很樂意讓子女參加夏令營。
Q:雲南人的故事及生活背景?
A:雖然這次得到的故事不多,但給下一次訪談下了伏筆,可以讓訪談人員準備更多的問題去請教老三。
Q:雲南米干的製作?
A:把米磨碎之後,拌合熟飯於模型中,拿到蒸籠蒸熟,待它冷卻後拿去晒乾,最後切成數段即可。